當前位置 : 首頁  >  政策信息
《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解讀

【信息時間:2021-06-04  訪問次數:1918  】【我要打印】【關閉】

日前,由1個發展綱要、26個專業規劃、9個專題規劃構成的機械工業“十四五”規劃在中國機械聯四屆八次會員大會上全文發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機械行業在開啟新征程中奮力譜寫“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便于大家學習參考,現将《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重點内容進行解讀。本解讀共分為6篇。


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開啟新征程

——《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解讀之一


一、科學把握和運用系統觀念


《發展綱要》共六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十三五”時期行業發展主要成績、存在問題、面臨形勢、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标、戰略任務和措施建議等,全文約2.2萬字。《發展綱要》的編制重點把握了四個原則。

——堅持正确的指導思想。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準确把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按照這個核心理念和基本方略指導規劃編制工作,保證行業發展的正确方向。

——樹立全新的國際視野。把行業發展放在時代大背景下思考,深入研究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特點,清醒面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把行業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大戰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标中來定位,認清産業使命,找準差距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戰略任務和發展目标。

——使用科學的編制方法。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市場導向和問題導向,以産業基礎和産業鍊研究為核心,認真評估“十三五”取得的成效和經驗,找準存在的問題,凝練專家觀點,反映企業訴求,同時注重同國家、部委發展規劃、産業政策相銜接,充分體現規劃的針對性、導向性、可操作性。

——構建緊密的規劃體系。秉持系統觀念,構建以1個《發展綱要》為統領,26個專業規劃、9個專題規劃為支撐的銜接緊密的體系架構,《發展綱要》更加側重宏觀性和指導性,專業規劃、專題規劃更加側重具體及可操作性,力圖為行業提供一個有總有分、有面有點、有略有詳的高質量發展藍圖。

 

二、“三新”是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的邏輯主線

 

所謂“三新”,就是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發展綱要》以“三新”為主線,總結提出了機械工業“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綱領,形成了指導思想的三個層次。

——新發展階段,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一層次回答了我們的奮鬥方向問題,即“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鍊現代化,鍛造更加堅實的産業基礎,建立起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産業鍊供應鍊”;

——新發展理念,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一層次回答了我們要走什麼樣的路徑來迎接新發展階段的問題,即“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

——新發展格局,就是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層次明确了我們機械工業所肩負的使命、責任問題,即“貫徹落實制造強國戰略部署,推動機械工業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建設機械工業現代化産業體系,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的裝備支撐”。

 

三、發展目标以定性為主,引導全行業立足當前、着眼長遠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中,并沒有提出明确的增長速度目标,而是強調“國内生産總值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同時提出了“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戰略要求。

機械工業作為整個國民經濟和國防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其收入規模在全國工業中占比超過20%,在制造業中占比接近1/4,是當之無愧的基礎性和支柱性産業。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發展綱要》同樣不再強調增長速度,而是對“十四五”和到2035年發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為主、蘊含定量的方式,并同全國制造業發展目标相呼應,提出“全行業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制造業增速,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做出貢獻”。這樣做,更加有利于增強發展的靈活性,也有利于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

圍繞總體目标,《發展綱要》進一步将“十四五”目标細化,首次将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鍊水平的提升作為具體目标,詳細勾畫了未來五年機械工業亟需發展的關鍵所在。

與國家總體規劃相呼應,《發展綱要》同樣提出了2035年遠景目标,其核心是“基本建成機械工業現代化産業體系”,15年後,随着綜合技術實力的進一步提升,我國将“進入全球機械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

 

四、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做出的科學判斷。“高質量發展”既是未來一段時間機械工業發展的階段特征,也是必然要求,理所當然地成為此次規劃的主題,《發展綱要》不僅在指導思想中明确提出,在發展目标、戰略任務部分更是一以貫之。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我國機械工業已基本建成門類齊全、規模較大、具備一定技術水平的完整産業體系。從“十二五”到“十三五”,我國機械工業由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轉入以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為主基調的中速增長,随着發展速度的減緩,很多潛在的問題逐漸暴露,亟待通過改變以往相對粗放發展方式來解決。

對于我國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就是強調質量而非速度,強調發展而非增長。體現在發展方式上,就是從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實現的粗放型高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實現的集約型增長;體現在産品結構上,就是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産品為主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産品為主轉變;體現在經濟效益上,就是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轉變。 

 

《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解讀(二)

——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發展綱要》)針對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現狀及問題,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全行業應重點實施的五項戰略任務,其中,“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仍是未來五年行業發展的第一要務。

 

一、“創新”是五大發展理念之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2015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一詞排在第一位。圍繞這一發展理念,在國民經濟“十三五”到“十四五”規劃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都被提到了戰略任務的首位。

樹立創新發展理念,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拓發展新境界的堅定決心與曆史擔當,目的就是要引導全社會不再主要依賴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投入實現經濟發展,而是更加自覺地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推進經濟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型轉向創新驅動型。

 

二、“十三五”我國機械工業創新成果豐碩

 

“十三五”以來,我國機械工業各行業在“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創新成就,新産品不斷湧現。

★在發電、輸配電領域,通過增強技術改造,行業企業在生産能力、裝備水平、産品種類都得到了較大提升,一批特高壓新産品陸續研制成功。

★石化裝備制造業以重點建設工程為依托,成功研制了千萬噸級煉油成套設備、百萬噸級大型乙烯成套設備,百萬噸級PTA成套設備、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以及大型離心壓縮機組、大型容積式壓縮機組關鍵泵閥等重點裝備,提高了石化裝備自給率。

★在冶金裝備領域,冶金全流程設備全面國産化,已掌握核心制造技術,并擁有工程總承包能力,技術水平和産品質量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工程機械行業在高端、智能産品核心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一批具有輔助操作、無人駕駛、狀态管理、機群管理、安全防護、特種作業、遠程控制、故障診斷、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化工程機械得到實際應用,極大地解決了施工中的一些難點問題。

★農機骨幹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逐步形成,“十三五”期間,除單缸機農機具外,農業機械全部實現國三排放控制,帶動了農機智能化技術的進步。

機器人産業蓬勃發展,工業機器人用高精密減速器研制取得重大進展,運動控制、高性能伺服驅動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整機功能和性能逐步提升。

 

三、市場換不來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亟需加強

 

多年發展經驗表明,市場可以換技術,但市場換不來關鍵技術,尤其是那些國民經濟重點領域、重點産品所需的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讨不來的。随着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壯大和國際競争程度的加劇,工業發達國家已經把中國作為主要的競争對手,嚴格限制高技術對中國的出口,關鍵技術無法從國外引進。關鍵技術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必須産學研用協同攻關,創新突破,掌握自主知識産權。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共性技術研發能力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機械工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研發經費投入不足、研發試驗條件落後、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等方面。由于研發投入強度較低,企業針對新産品的試驗和檢測條件普遍短缺,專業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數量少、布局不合理,無法滿足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的研發試驗要求,特别是在可靠性、環境适應性等方面的檢測能力嚴重不足。一些領域從事創新研究的專業技術人才匮乏,尤其是高層次領軍人才和跨領域複合型人才明顯短缺,難以形成具備較強研發實力的創新團隊。

 

四、堅持創新驅動戰略,盡快實現機械工業自立自強

 

“十四五”時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同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曆史交彙期,也是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關鍵時期。為引導我國機械企業走上自主創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推動我國機械行業不斷增強國際競争力,《發展綱要》明确提出,要“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推動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并從“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加快建立完善産業技術創新體系,培育梯次銜接的多層次人才隊伍”三個方面提出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

 

1.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機械工業發展賦予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要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

機械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支柱性産業,截至2020年底,擁有規模以上企業9.2萬家,資産總額26.5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22.9萬億元,這些企業為工業各領域提供了大量的先進制造裝備,為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提供了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是我國制造業當之無愧的中堅力量,更是實現我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的中流砥柱。

我國機械工業實現突破發展的重要标志就是擁有一批世界級的創新企業。“十四五”時期,要通過鼓勵創造新模式、運用新技術、研制新産品、開拓新市場,培育壯大一批具有産業主導能力的領軍企業,優先支持研發投入強度較大、對行業起到引領作用的機械行業骨幹企業實施的科技創新項目;同時要創造有利于企業創新的生态環境,強化知識産權創造、保護、運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以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等為重點,培育主營業務突出、競争能力強、成長性好、專注于細分市場、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機械行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2. 建立完善産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供給能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指出,“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可見,圍繞産業主體構建産業技術創新體系,正成為創新能力建設的一大趨勢。“十四五”時期,如何更好地建立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較強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供給能力,對于機械工業來說尤為重要。

一方面,要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平台建設。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和行業發展方向,建立完善機械行業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整合行業上下遊、産學研創新資源,共同建設規模體量大、單個創新主體建不起或多個創新主體分别建不劃算的開放性創新平台,彙聚優秀創新人才,實現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發儲備。特别是要鼓勵用戶單位牽頭,緊密圍繞應用需求,組建用戶、工程設計、研發制造等單位共同參與的創新聯合體,協同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及應用。

另一方面,要加快産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在電力設備、石化裝備、農機裝備、機床、工程機械、儀器儀表、汽車等重點裝備制造領域,以及軸承、齒輪、液氣密等關鍵基礎零部件行業,布局一批機械行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面向全行業,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标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等基礎支撐,促進産業創新發展和産品質量提升,推動創新科技成果轉化。

 

3. 人才驅動是實施創新驅動的關鍵所在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是強國之基,興業之本。機械工業“十四五”時期要實現由大到強、高質量的發展,關鍵在人,實現人才驅動是機械工業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

但從目前來看,我國機械企業不僅人才總量不足,人才供給結構也很不合理,突出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一是由于工資水平低、工作内容枯燥、工作環境欠佳,生産一線職工隊伍缺乏穩定性,難以培養出功底深厚、經驗豐富的工人,導緻很多崗位一線熟練技工、尤其是高級技工非常緊缺;二是由于薪酬激勵機制不健全,知識産權保護不到位,行業科技領軍型人才匮乏,高水平創新團隊數量嚴重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三是由于教育結構、學科及專業設置不合理,緻使各類基礎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以及服務型制造等關鍵領域、跨學科人才不足問題突出。

為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機械行業引人難、育人難、留人難的問題,就要從多方面着手加以解決。

1)在技術研發人才培育方面,鼓勵高等院校适時調整學科與專業設置,以提升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鍊水平為目标,支持大學、應用研究機構與企業合作,培養引進既懂科研又懂市場的實用型創新人才、細分領域高精尖人才,以及與産業發展相适應的跨專業跨學科創新團隊。

2)在生産一線職工隊伍建設方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支持職業技術院校在課程設置、技能培訓方面與企業展開緊密合作,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的技術工人;提高技能勞動在一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勞動者技術技能水平與薪酬待遇挂鈎制度,逐步弱化以學曆等級為标準确定薪酬的制度。

3)在經營管理人才和國際化人才培育方面,依托行業組織和院校,打造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基地,培養中高層經理人才,特别是既懂專業技術,又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争的國際化人才。

此外,更為緊要的是要從國家層面發力,大力振興實體經濟,不斷提高機械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通過減稅降費等手段讓實體經濟賺到錢,才能真正形成有利于各類人才培育、吸引國内外高端人才的沃土。


《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解讀之三

——統籌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

 

 産業基礎薄弱是長期制約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的關鍵瓶頸問題,《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發展綱要》)針對這一問題,将“統籌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作為五大戰略任務之一,提出要“高度重視機械工業産業基礎能力的提升,針對構成産業安全隐患的基礎薄弱環節,以産業基礎再造工程為抓手,以标準體系建設為支撐,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打造優勢民族品牌,為建設機械工業現代化産業體系奠定牢固的基礎。”

 

一、機械工業産業基礎能力尚不能滿足高質量發展需求

 

産業基礎的概念範圍不僅包括通常所說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産業技術基礎”,還應包括基礎工業軟件、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以及試驗、檢測、測量等儀器儀表和專用裝備等,同時還包括産業發展軟實力,如标準化建設情況、産品質量水平以及品牌知名度等等。

“十三五”以來,我國機械工業将“夯基礎”作為主攻方向之一,多措并舉提升産業基礎能力,攻克了一批制約行業發展的基礎共性技術,突破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關鍵零部件技術,部分基礎制造裝備及重大技術裝備取得重要進展。近些年,基礎零部件、儀器儀表行業發展速度一直高于機械工業平均水平。但是總體來看,我國機械工業産業基礎能力仍然不能滿足産業快速發展的需求,突出表現在共性技術研發能力薄弱、關鍵基礎材料對外依存度偏高、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先進加工工藝技術落後等多個方面。

 

二、多重因素交織,産業基礎能力提升難度大

 

我國機械工業基礎薄弱現象由來已久,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曆史原因。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很多機械産品,尤其是重大技術裝備,都尚未形成自主研制的能力,而率先了解國際先進水平産品和服務的往往是用戶企業,為滿足用戶行業對國際先進水平産品和服務的需求,走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

其二,逆向發展方式導緻基礎環節滞後于整機發展進程。改革開放以來,為盡快滿足下遊用戶需求,裝備生産企業往往采取從後段工藝做起的思路,先做總裝,逐步前推,但對于機械産品來說,往往越是涉及基礎能力的環節,自主研發的難度越大,隻有依靠進口。逆向發展的方式拉大了基礎滞後于整機及成套裝備發展的步伐,導緻高端基礎零部件、先進制造工藝的對外依賴情況愈加突出。

其三,行業間配合不夠,上下遊協同性不強是造成工業基礎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關鍵零部件産品相繼研制成功,但新産品的推廣應用卻遇到了很大困難。盡管國家出台了“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一條龍’應用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行業也逐漸注重加強産需對接力度,但實際效果有限,下遊企業對國産零部件信心仍然不足,很多零部件難以在大範圍推廣應用中得到進一步改進升級。

 

三、循因施策,奠定堅實的産業發展基石

 

結合産業發展現狀,《發展綱要》及各專業規劃、專題規劃相互配合,循因施策,從多個方面提出了推動我國機械工業基礎能力提升的戰略路徑及措施建議。

 

1、瞄準産業基礎短闆弱項,推進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分類實施。

 

《發展綱要》以專欄的形式,概括性地提出了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産業技術基礎、基礎工業軟件等幾方面的重點發展方向。未來五年,機械行業應堅持自主創新,進一步聚焦市場需求量大、質量性能差距大、對外依賴程度高的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産業技術基礎、基礎工業軟件等開展攻關,分類分步組織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為此,與《發展綱要》相呼應,軸承、液氣密、模具,以及鑄造、鍛壓、焊接等各個專業規劃提出了符合各自行業特點的具體任務。

如,軸承行業提出要以技術創新平台為核心,從體制和機制、能力與實力、産出與效益等方面加強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建設,同時推動與軸承産業有關的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研發平台着力于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

液氣密行業提出要針對行業“四基”能力薄弱的關鍵症結,整體推進行業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産業技術基礎的研發及應用水平的快速提升。重點突破高壓液壓元件及系統、高效智能化液壓部件與機電一體化集成系統、高功率密度液力變矩器等一批标志性、帶動性強的液氣密重點産品及裝置,提升行業自主創新水平和集成創新能力。依托國家在電力行業、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及高技術船舶等領域的重大項目,加快高端産品的自主化步伐。

鑄造行業将“質量優先”放在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提出了在“十四五”期間将重點突破一批影響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瓶頸的關鍵鑄件自主化制造,同時要提高關鍵鑄件産品質量穩定性和性能一緻性;強化關鍵共性鑄造技術研究與應用;重點發展一批高端鑄造裝備,并加快其在行業中應用;加強鑄造工藝數值模拟仿真技術研究與應用等。

模具行業針對當前的瓶頸問題,從産業安全角度出發,提出要在“十四五”時期重點解決模具設計/制造工藝編程(CAD/CAM)軟件被幾家國外企業壟斷的卡脖子問題,突破和完善模具模拟分析CAE技術的應用,并建議有關部門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國内模具企業使用CAD/CAM/CAE自主軟件,以便在使用過程中不斷開發、完善、疊代,逐漸強大。

 

2、加強産業技術基礎能力建設,構建引領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産業基礎設施體系。

 

“十四五”時期,我國機械工業應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趨勢,以需求為牽引,在标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市場監管等方面加強一批産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力度,全面提升機械工業産品及服務質量,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民族品牌産品。

針對現行機械工業标準體系中,标準體系結構和布局不完善,标準滞後和缺失,政府标準與市場标準的銜接配套不夠等問題,《機械工業“十四五”标準化發展規劃》提出,未來五年要加強需求引領,“圍繞機械工業戰略任務和重點,統籌規劃标準化體系布局,科學确定标準化工作重點領域,合理安排标準化科研和制修訂項目,滿足機械工業提升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鍊水平的需要,提升标準化與機械工業發展的契合度。”同時,該專題規劃圍繞十五個細分行業,給出了标準化建設的重點方向。

針對行業的質量現狀和質量提升存在的主要瓶頸及問題,《機械工業“十四五”質量品牌發展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機械工業質量品牌主要工作将圍繞加強機械工業質檢工作體系、機械工業計量工作體系、機械工業品牌戰略推進體系、機械工業質量人才培訓體系建設開展,并大力推進機械工業誠信體系建設。

 

3、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優化産業基礎發展生态

 

提升産業基礎能力,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企業和企業家為主體,遵循市場規律,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鼓勵中小微配套企業圍繞大型主機企業生産需求,開展技術和産品攻關突破,提升合作研發能力;充分重視聯合用戶部門、下遊企業聯合開展協同攻關,保證研發投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進行持續性的研發投入,保證研發投入的長期可持續性;充分發揮稅收調節作用,對部分核心基礎零部件企業實行增值稅先征後返,減輕企業經營負擔;通過制度方式引導國企、央企在設備采購中帶頭支持國産化;取消已能自主生産的關鍵零部件、原材料等進口稅收優惠,改變事實上的對進口産品給予超國民待遇的現狀。

 

《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解讀之四

——打好産業鍊現代化攻堅戰

 

 “十四五”時期,推進我國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是“打好産業鍊現代化攻堅戰”,《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發展綱要》)同國家總體規劃相呼應,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國機械工業産業鍊現代化水平的路徑,呼籲全行業同心協力,“充分發揮國内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鍛長闆,提高産業國際競争力;補短闆,維護産業鍊供應鍊安全;推動上下遊協同合作,提高産業鍊整體水平。”如何紮實有效地增強産業鍊供應鍊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産業鍊現代化水平,已成為推動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一、 全球産業鍊呈現多元化、分散化新趨勢


一直以來,發揮比較優勢參與全球産業分工是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國際經濟原則,各國産業鍊供應鍊相互交織、相互依賴,逐漸演變形成了現代産業國際分工格局。這種全球化産業鍊分工模式推動了全球經濟的增長,同樣也帶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靠擁有大量高素質勞動力、較低的綜合成本等優勢,迅速成為全球制造業的重要中心。

然而,近年來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上升、逆全球化動向,使全球分散布局的産業鍊脆弱性凸顯,由于不具備完整的國内産業鍊,一個國家會由于上遊的斷供而造成重要産業的生産難以為繼。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也一度造成全球多條産業鍊出現供應緊張甚至斷供的局面。于是很多國家和大型企業集團開始反思并警惕“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供應鍊風險,進一步推動了全球産業鍊供應鍊體系朝着多元化和分散化的方向發展。

 

二、 我國機械工業産業鍊安全隐憂愈加凸顯


機械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是我國實現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國參與全球經濟發展、體現國家綜合競争力的重要領域。雖然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基本建成門類齊全、規模較大、具備一定技術水平的完整産業體系,但“大而不強”問題仍然突出,産業鍊安全問題随着發展速度的減緩和發展模式的改變而愈加凸顯。

首先,我國機械工業産業鍊存在“斷點”,除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外,機械工業所需的各類工業軟件、國民經濟重點領域急需的一批重大短闆裝備等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嚴重依賴進口。其次,我們的産業鍊存在“堵點”,機械工業與其他産業間的融合明顯不足,産業内部各環節間的協調性也較差。這些“斷點”“堵點”就造成了我國機械工業産業鍊韌性不足,總體處于全球産業鍊的中低端。

由于缺少對全球産業鍊的話語權和掌控力,一些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核心零部件、重要科學儀器、工業軟件等高技術産品嚴重依賴進口,很容易由于經貿摩擦、重大突發事件等原因造成産業鍊斷裂,給國民經濟發展造成重大沖擊。特别是在機床和儀器儀表這兩個機械工業最為基礎性的行業,這一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和緊迫。

機床是裝備制造業中至關重要的工藝裝備,直接決定着制造精度、制造效率和制造質量,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關系到一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在機床行業高端産品領域,如高端數控機床、高性能切削刀具與工具系統、高精度自動化量具量儀、高性能磨料磨具、高性能數控裝置、高性能數控機床功能部件等,國産産品的自主化程度普遍較低,市場競争力弱,産業鍊存在明顯的“卡脖子”環節,在上遊原材料、芯片、基礎元器件和工業軟件等方面存在明顯受制于人的情況,總體市場對外依賴度約在90%以上。由于受知識産權、技術成熟度、質量穩定性、品牌業績和全球化經營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高端産品出口占比很少。

儀器儀表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産業,是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源頭和重要裝備。從産業鍊角度來看,我國儀器儀表行業整體綜合實力不強,高端産品落後明顯,特别是高技術含量、單台高價值量的儀器儀表,集成電路、核電、石化、新材料等新興行業關鍵工藝(裝置)配套的儀器儀表,支撐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科技前沿和高端學科的關鍵儀器儀表,應用于國家重點實驗室、海關、檢驗檢疫、國防軍工等典型領域的大型儀器儀表空白嚴重、差距明顯,自主化率不到10%,對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産品和技術的依賴性很強,随時可能出現關鍵領域“卡脖子”的情況。

此外,在機械工業其他細分行業,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産業鍊短闆及受制于人的環節,如工程機械用高端液壓件、汽車芯片、大型輪式拖拉機用無級變速器(CVT)、燃氣輪機的高溫葉片等等,一旦供應受限,将對産業發展造成較大影響。

 

三、 提高産業鍊自主可控能力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舉措

 

打好産業鍊現代化攻堅戰,是中央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和我國産業發展内在要求提出的戰略任務。未來一段時期,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面臨較大的不穩定性不确定性。随着我國制造業開始向中高端升級,一些發達國家将我們視為競争對手,開始對我國高技術産業發展進行圍追堵截,采取了包括限制供應、技術脫鈎等一系列手段,使我國不少産業的供應鍊安全面臨新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财經委第五次會議時指出,“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打好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鍊現代化的攻堅戰。”今年兩會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将“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鍊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作為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标提出,并将其作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推進重點。

在此形勢下,我國機械工業更應密切關注産業鍊的完整性、安全性,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加快提升産業鍊水平,推動機械工業邁向全球價值鍊中高端,為建設有國際競争力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四、 強鍊、補鍊、串鍊,堅決打好産業鍊現代化攻堅戰

 

機械工業産品種類繁多,涉及到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10個大類,52個中類,168個小類,既有國際競争力較強的優質産品,也有差距較大的短闆領域,需要區别情況、分别施策。也就是說,我們既要鍛長闆,鞏固提升既有優勢産業的綜合水平;也要補短闆,集中行業優勢力量解決重點領域“卡脖子”問題;同時要讓産業鍊上下遊協同互動起來,打通供應端和需求端,把數萬億的國内市場充分利用起來,打造更加安全、更具競争力、更有韌性的産業鍊、供應鍊。

基于上述考慮,《發展綱要》從“強鍊”“補鍊”“串鍊”多角度出發,提出了打赢這場攻堅戰的“作戰方案”。

 

1、鍛長闆,提高産業鍊國際競争力

 

近年來,我國機械行業通過不懈努力,在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重型機械等多個細分行業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高參數、大容量發電機組,超、特高壓輸變電主設備,大型和超大型挖掘機,大型高端樁工機械等高端裝備已經形成了具有世界引領性的競争優勢。

鍛長闆,就是要在已經領先的裝備領域繼續發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帶來的曆史性機遇,保持危機感,避免盲目樂觀,不斷采用先進實用性技術對既有優勢産品進行疊代升級,使其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同時,憑借市場容量大、企業數量多、創新創業活躍等優勢,在新能源裝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産業領域鍛造若幹新的産業鍊長闆。

隻有掌控更多的“殺手锏”技術,擁有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骨幹企業和知名品牌,才能在國際競争中占據更多的主動權,降低産業鍊受制于人的風險。

  

2、補短闆,維護産業鍊供應鍊安全

 

産業鍊短闆是國内外先進技術水平間差距的體現,這些産業往往發展曆史長,産業格局已經成熟,差距的追趕既需要長期的技術、數據和經驗的積累,也需要打破領先企業已經形成的固有競争格局,因此“補短闆”更需要長期而持續的努力。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補短闆”并不是脫離國際大循環而形成完全自給的産業鍊,而是要針對産業鍊關鍵環節發力,消除産業安全隐患。同時,“補短闆”不能搞大水漫灌,要系統梳理出重點行業和關鍵産品的短闆環節,分行業進行戰略設計、研究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制定實施方案,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完成。為此,《發展綱要》設置了專欄,重點針對機床、儀器儀表兩個基礎性行業,也是業内公認最為迫切需要提升的短闆領域,提出了未來五年的補短闆重點。其他行業也有其各自的産業鍊短闆和“卡脖子”環節,都需要做好頂層謀劃布局,集中有限資源和優勢力量加以解決。

 

 

3、促協作,提高産業鍊整體水平

 

對于提高産業鍊現代化水平,除了鍛長闆、補短闆,就是要把整個産業鍊條串起來,實現産業鍊上下遊協同發展,發揮出産業整體競争效能。從統計數據來看,全國每年約60萬億元的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中,有10萬億元的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幾乎都是機械行業的産品,其中約有2萬億元來自機械行業内部,另外約8萬億元來自行業以外的其他領域用戶,市場規模十分巨大,理應牢牢把握。

提升産業鍊現代化水平,既要加強同行業外用戶的協同配合,更要使行業内部各個細分領域、上下遊環節調動起來,加強從零部件到整機再到用戶部門的産業鍊協作,提高産業鍊與創新鍊、價值鍊的緊密度,才能把這些市場都利用好、維護好,真正形成暢通的國内大循環。

 

 

《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解讀之五——持續推動産業優化升級

 

近年來,随着新技術、新業态、新模式的不斷湧現,加速了制造業發展動力、生産模式、支撐要素和組織方式等各方面的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制造業轉型升級作出重要論述,從生産力、結構調整、産業融合等多個方面,指出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适應新形勢,《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發展綱要》)将“持續推動産業優化升級”作為戰略任務之一,結合機械行業發展現狀及特點,提出了推動機械工業優化升級、不斷邁向價值鍊中高端的發展路徑。

 

一、産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在不同時期有着不同内涵

 

改革開放40年來,随着工業化的深入推進和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的産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在不同的發展時期,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内涵也随之改變。

改革開放初期,在長期優先支持重工業發展的政策導向下,輕重工業比例失衡的問題較為突出,經過幾年的政策扶持和結構調整,輕工業落後的狀況得以根本扭轉,輕重工業比例由1978年的42.7:57.3調整到1990年的49.4:50.6。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經濟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改革開始向各領域全面推進,産業結構失衡問題表現為三次産業之間的失衡,以及工業發展和交通運輸、郵電通信、能源、原材料等基礎領域之間的失衡等。為緩解上述結構性矛盾,政府有關部門不僅提出了要高度重視農業,加快發展農業、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和第三産業以實現結構調整目标,同時将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建築業列為支柱産業予以重點發展,此外還強調了要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産業以促進産業結構向高端邁進。經過這一時期的政策實施,我國産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三次産業比例趨于協調,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瓶頸”制約得到較大改善。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随着經濟形勢的迅速變化,我國改革向更深層次推進,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帶動下,重工業獲得快速增長。這一時期我國産業結構的主要矛盾表現為第三産業尤其是服務業占比過低,第二産業中重化工業占比過高,而高技術和高加工等技術密集型産業的比重過低。為此,國家先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大力發展新興産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重點調控能源、資源密集型重化工業的規模擴張,化解部分行業的過剩産能。經過這一時期的政策實施,我國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主要表現在:粗放的産業發展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改觀,綠色低碳要求卻日益迫切;産業基礎薄弱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産業鍊存在很多斷點和堵點;産能過剩矛盾仍然存在,同時在一些新興産業領域也出現了重複建設問題。

為緩解上述矛盾,近年來,國家在重點關注産業結構調整的同時,逐漸轉向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而機械工業作為我國制造業最為重要的發展根基,經過多年的産業結構調整,也逐步邁入推進全産業鍊優化升級的新階段。“十四五”時期,在國内外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革的背景下,繼續推動産業優化升級是促進我國機械工業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也是現代産業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

 

二、立足新階段,機械工業優化升級需走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内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指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十四五”時期,機械工業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趨勢,打破傳統發展方式,探索新業态、新模式、新路徑,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1. 融合發展是機械工業優化升級的關鍵

 

從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産業結構調整曆程來看,以往産業結構調整的主要目标是優化産業間的比重關系,但随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持續推進,各行業、各領域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所謂的“高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生産性服務業”等,本身就很難劃定邊界,而工業互聯網、數字經濟等更是覆蓋衆多産業領域,而非作為一個單獨的産業存在。在此背景下,“十四五”時期的産業結構調整及優化升級,應當更加注重産業間的融合發展,而不是一些特定産業部門産值比重的提高。

具體到機械工業,融合發展具有多重意義。一是要加快推動跨行業的融合,主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機械工業,彌補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發空白;大力發展智能化産品,推動生産過程智能化改造,促進模式創新和發展方式轉變,打造更有競争力的現代産業體系;二是要加快推動地區間的協同融合,結合不同地區的自然禀賦、産業基礎和既有優勢,實現資本、人才等各類資源的跨地域自由流動,優化産業區域布局,打造更有競争力的産業集群;三是要推進機械工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以加快機械工業服務轉型和增強服務型制造支撐能力為着力點,以産品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提升為重要抓手,整合要素資源,創新發展模式,面向用戶需求,推動産用合作,強化示範推廣,打造技術領先、基礎紮實、創新活躍、開放合作的服務型制造生态體系。

 

2. 遵循産業發展規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

 

戰略性新興産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産業,是實現産業優化升級的必然選擇。在全球共同尋找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過程中,發達國家和主要新興經濟體都在加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産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戰略性新興産業分類(2018)》,機械工業涉及8類,共有117個行業小類被包含在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中,代表性産品有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數控機床、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工業自動控制系統等。

近年來,我國機械行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增速始終高于機械工業總體水平,成為行業新的增長點。新能源汽車産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産業體系日趨完善、企業競争力大幅增強,2015年以來産銷量、保有量連續五年居世界首位。機床行業創新效果開始顯現,以高精高效五軸加工中心、高端數控系統、高性能工具系統等為代表的創新成果開始逐步進入重要用戶行業。機器人産業蓬勃發展,2015-2019年工業機器人産量年均增長52.2%,關鍵核心部件研制取得顯著突破;服務機器人在倉儲物流、家用清潔、教育娛樂等方面初具規模,在醫療康複、安防巡檢、消防救援等領域實現系列化産品應用。

但我們也看到,近年來一些地區盲目跟風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緻使部分産業出現投資過熱苗頭和産能過剩隐患。由于缺乏核心技術,部分産業出現“低端化”傾向,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争優勢,甚至面臨“邊緣化”風險。“十四五”時期,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既要加大投入力度,又要遵循産業發展規律,在産業布局優化、創新能力提升、發展環境營造、國内需求釋放以及深化開放合作等方面采取更加科學有效的針對性措施,警惕将其演變成新一輪的重複建設。

 

3. 推動機械工業低碳綠色高質量發展


機械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裝備的行業,經濟總量占全國工業的1/5以上,是我國的支柱産業和基礎産業,推動機械工業低碳化、綠色化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一是裝備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着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經濟效益與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二是産業總規模巨大,全行業總能耗占全國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較大;三是機械工業是鋼材的主要消耗大戶,提高鋼材利用率,可節約大量用于煉鋼的能源,間接節能的效果顯著。

“十三五”期間,我國機械工業在經濟規模繼續保持增長的同時,綜合能耗逐年下降,2015-2019年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聯系企業的萬元産值綜合能耗值能下降了34%,年均下降近10%。一批高效節能的風機、泵、壓縮機等産品加快推廣應用,冶金、石化、紡織、造紙、交通、建築、礦山、食品等行業能效提升明顯。湧現了大量為石化、建材、冶金、紡織、輕工等行業生産工藝裝備進行節能技術改造的通用性技術,有效降低了高耗能行業的生産能耗。

同時我們也看到,随着國家“雙循環”戰略的實施及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相關工作的深入推進,功能單一的節約煤炭、油氣及電能等的節能設備已經很難滿足今後的節能技術改造需求,綜合考量設備(産品)全生命周期的節材、節水、節能、低碳及循環利用特性已是共識。但由于我國企業在研發能力、生産工藝水平、綠色設計理念、系統成套能力等方面同發達國家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低碳技術裝備、綠色高效成套設備、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等新型技術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薄弱,亟需進一步加大投入、改進管理,以适應新形勢對機械工業提出的新要求。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向國際社會宣布,中國将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标的提出,對我國工業低碳綠色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時期,我國機械工業應繼續加強科技創新,加大先進深度脫碳技術、先進能源技術以及低碳技術裝備的研發力度;從機械工業原材料綠色低碳、産品綠色設計、清潔生産、綠色運輸、産品回收與再制造等全生命周期流程,構建産業内低碳循環産業體系;不斷開發推廣高效電機、變壓器、餘熱回收利用産品等高效節能産品,積極開發節材、輕量化機械産品,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解讀之六——以高水平開放助推雙循環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發展綱要》)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外開放重要思想的基礎上,立足行業,放眼全球,将“高水平開放”置于重要地位,明确了以開放求發展是我國機械工業未來堅持的基本方向。


一、“十三五”我國機械工業對外貿易呈現積極變化

 

1.外貿規模有所增長

 

“十三五”期間,雖然受到全球經濟不振、貿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多方因素影響,我國機械工業進出口貿易總體依然保持良好發展态勢。2020年,我國機械工業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超過7800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17.7%。其中進口超過3100億美元、出口超過4600億美元,分别比2015年增長14.4%、20.1%。2020年機械工業累計實現貿易順差近1500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34.6%,“十三五”時期,除2017年外其他四年的年度貿易順差均超過1000億美元。貿易順差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機械産品的國際市場競争力的提升。

 

2.貿易結構持續優化

 

“十三五”期間,我國機械工業貿易順差占全國外貿順差的比重大幅增長,由2015年的18.7%增至2020年的27.9%,上升9.2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在機械工業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持續下降,一般貿易占比持續上升,由2015年的60.5%增至2020年的67.0%。2019年,民營企業出口占機械工業出口總額的46.9%,首次超過三資企業成為機械工業對外貿易出口的主力軍,在機械工業外貿出口中的重要地位不斷提高。

 

3.國際化步伐穩步推進

 

随着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産業國際競争力的顯著提高,機械工業重點領域國際化步伐穩步推進,全球産業布局進一步完善。

工程機械作為國際産能合作重點行業,經曆了從戰略視野國際化,營銷服務國際化,到部分企業實現了研發生産國際化和品牌及管理體系國際化等跨越發展階段,形成了出口貿易、海外建廠、跨國并購、全球研發和國際化人才培養“五位一體”的國際化發展模式。至“十三五”末,工程機械出口及海外業務收入占比達到30%。

農機企業在“十三五”期間加快國際融合步伐,在法國、意大利、白俄羅斯等國設立研發基地,部分骨幹企業對海外企業的并購投資拓寬了吸收國外技術、布局全球市場的路徑。

汽車行業主動參與國際競争,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零部件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并進入全球配套體系,為全球化發展奠定基礎。2016-2019年我國汽車出口金額分别完成106.9億美元、132.7億美元、147.6億美元和152.1億美元。

石油及石化裝備企業“走出去”發展步伐加快。鑽采裝備海外布局初見成效,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等集團公司的裝備制造業務在“一帶一路”沿線的20多個國家設立了50多家機構;煉油化工裝備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擴大出口貿易,2019年出口到東盟、歐盟、美國、拉丁美洲、非洲、印度、中東和日本等近80個國家和地區。

電工行業海外市場開拓經曆了從産品輸出到服務輸出,再到投資并購的升級疊代,企業積極布局海外市場,不斷提升全球競争力。電站設備龍頭企業已經參與諸多海外大型水電、火電站的建設,輸配電設備骨幹企業已經為電網公司海外項目提供了成套産品。核電方面,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号”在海外斬獲多個訂單。新能源方面,我國太陽能、風能設備已經落戶多個國家。

軸承、齒輪、液氣密等零部件企業更加注重全球發展布局,繼續拓寬産品出口渠道,優化出口産品結構,取得良好發展态勢。有不少企業走出國門,通過設立海外研發中心、海外建廠、并購海外優質企業等方式整合資源、吸收全球優秀人才,提升技術研發水平,增強創新能力。



二、新時期,對外開放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進入新時代,我國擴大對外開放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内部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其中既蘊含機遇,又不乏挑戰。

從國際形勢看。随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深入發展,全球化的動力來源加快向知識和創新驅動轉換,為我國到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了戰略機遇。目前,主要工業化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的差距并不是太大,中國作為後發國家,依靠自主創新、重點突破,有機會實現從追随者到同行者甚至于領跑者的角色轉變。但我們也看到,科技革命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尚未充分顯現,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嚴重沖擊,延緩甚至阻礙了貿易全球化進程。疫情下,全球供應鍊出現局部斷裂,國際分工體系暴露出一定的脆弱性。

“一帶一路”建設的繼續推進,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也将有助于我國擴大出口市場空間,滿足國内進口消費需要,加強區域産業鍊供應鍊,有利于穩外貿、穩外資,為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有效支撐。

從國内情況看。一方面,随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民經濟的穩步增長,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鍊分工的方式将不再局限于承接國際産業轉移,而是憑借不斷增強的産業配套能力、更加完善的産業體系以及日趨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向全球價值鍊更高端環節攀升。但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内勞動力、能源、土地等傳統比較優勢日趨弱化,很多産品在市場上受到來自工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向擠壓”。從産業鍊、供應鍊來看,受全球疫情蔓延影響,加之部分發達國家對我國采取技術封鎖及出口管控措施,部分進口原材料、關鍵設備和零配件供應出現困難、價格持續上漲,一些行業及企業上遊供應鍊受阻或面臨斷裂風險。


三、堅定不移推動機械工業實現更高水平開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将“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推動“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标,彰顯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将開放之門“越開越大”的決心和定力。

“十四五”時期,我國機械工業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内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既要全面把握機遇,也要沉着應對挑戰。

一是要不斷優化機械工業對外貿易結構。從加大自主創新能力着手,掌握更多的關鍵核心技術,改變以往對外貿易中存在的質量效益不高、缺少話語權、對國内循環和國内消費市場重視不夠等問題,繼續鞏固我國機械産品在國際大循環的重要地位,全方位參與國際大循環。提高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對海外工程承包項目的服務水平,擴大國産高水平機械設備海外工程應用。加快生産性服務業開放水平,為行業企業對外投資提供信息服務、現代物流、金融服務、人力資源等專業服務。

二是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建設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等自貿協定落地帶來的新機遇,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進一步推進裝備制造國際産能合作,加強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産要素諸多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來”不是簡單的招商引資,而是要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發揮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産業升級、區域協調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全球研發機構。“走出去”也不應盲目跟風,要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産業合作由加工制造環節為主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市場營銷、品牌培育等高端環節延伸,提高國際合作水平。同時要做好風險應對預案,妥善防範和化解項目執行中的各類風險。

三是要改變過去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模式,轉向規則、制度、标準等的制度型開放,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好的發展,加快構建機械工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規則談判,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構建更高水平的國際經貿規則。積極有效采用國際标準,實現與國際标準接軌,突破和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為機械工業參與國際競争創造條件;積極參與國際标準制修訂,不斷提高參與制修訂國際标準的數量和範圍,充分反映我國利益;圍繞國家重大技術專項和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将我國集技術、産業和市場相結合的自主技術标準推向國際,争取在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裝備等領域提出一批國際标準提案,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四是要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重要作用。鼓勵行業協會與境外同業組織和單位建立雙邊和多邊聯系,積極開展産業信息交流和合作項目對接活動。發揮專業優勢,協助有關部門及時開展機械工業稅則稅目及進出口關稅政策調整工作。以維護産業安全為目标,動态跟蹤分析重點領域對外貿易情況、國際貿易摩擦情況,及時上報給有關部門以便做出應對。充分發揮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組建海外辦事處、組織召開産能合作推進會等形式,助推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積極推進行業參與多雙邊自由貿易區建設,引導行業企業積極參加RCEP培訓,了解有關規則和利好政策;認真分析該協定實施對産業發展産生的不利影響及諸多挑戰。

上一條:2021年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對口支援)拟立項目公示2021年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對口支援)拟立項目公示
下一條:工信部:促進制造業産品和服務質量提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