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蘇制造業以創新和品質為基礎,以江蘇文化與江蘇精神為内涵、特征與價值追求,形成了一批代表江蘇走向世界的中國品牌,這些品牌的成長曆程,體現了江蘇企業家和廣大員工的家國情懷,既有中國民族工業肇始時期企業家實業報國的精神傳承,也有國有企業作為共和國脊梁的責任擔當,還有鄉鎮企業艱苦創業,負重奮進,從帶領群衆緻富到放眼世界的嬗變,更有高起點,高水平的創業團隊不斷追求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今天,我們推出“見證輝煌·江蘇名企”專篇,一起聆聽江蘇制造領域創新創業背後的故事。
徐工集團正式成立于1989年,由徐州當地的徐州重型機械廠、徐州工程機械制造廠、徐州裝載機廠和徐州工程機械研究所為核心級企業,外加一批相關基礎零部件專業廠、配套廠為緊密型、半緊密型企業等組建成立。徐工的曆史可以追溯至1943年山東省莒南葫蘆溝的華興鐵工廠,曆經戰争的硝煙烽火、國家建設初期的艱苦奮鬥,以及改革開放的洶湧浪潮直至今天,曆史不可謂不厚重。
在滄桑和苦難的磨砺中,徐工鑄就了其自身的輝煌——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排名前五——卻也一脈相承地燃燒着其熾烈的理想火種和責任擔當情懷。曆史的血緣和國企的基因注定了這是一家不能隻耽于市場和利潤的企業,它作為“國之重器”代表着中國裝備制造業的一種水平和實力,它必須一肩擔起“大國重器”的角色職責,向着“世界級”邁進,向着“珠峰頂”攀登。
充滿鮮明個性的掌舵者
在任何一個企業身上,都流淌着其掌舵者的鮮明個性,徐工也不例外。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人,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生于1954年,成長于那充滿革命激情和理想色彩的年代。那個年代紅旗與口号曾鋪天蓋地,“解放全世界”和“建設新中國”的信念曾四處紮根。這樣一個時代,帶給他濃厚的英雄主義情結和敢于擔當的氣魄,其實一點也不足怪。
1999年,在徐州市委常委會就徐工破産問題研究6次之後,王民就任徐工一把手。當時的徐工嚴重資不抵債,不少領導人多吃多占,不少下屬部門侵吞企業資産私設小金庫,工人收入銳減,怨聲載道。
王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狠抓黨建和幹部作風。嚴查私吞企業财産,取消幹部專車,清退幹部多占的住房,整治吃喝風、小圈子,嚴肅工作紀律……“從此,黨委建立了權威,渙散的人心凝聚起來。牽住了‘牛鼻子’!”徐工集團總裁陸川感慨地說。
記者在采訪中,不斷聽到徐工的幹部職工講這些話:“徐工要超越美國、德國、日本對手,首先就要在精氣神上超過他們!”“國企幹部是國字号的,必須比民營企業素質更高!”
徐工将“成為一個極具國際競争力、讓國人驕傲、令世人尊重的世界級企業”作為自己的願景,将“滿足超值需求,效力社會進步”作為自己的宗旨,而“擔大任、行大道、成大器”與其說是徐工的核心價值觀,毋甯說是徐工對自身的恒久要求和持續渴望。對于“珠峰登頂”的期待和要求,甚至使王民的心中始終彌漫着一種“不安全感”——“隻有當人們認為徐工産品和卡特彼勒、小松沒有差别的時候,徐工才能稱得上安全。”他曾如是說。
2017年,徐工集團實現營業收入951億元、出口額10.5億美元,分别增長23.4%、109%。在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發布的全球同行業排名中,徐工位居第七,是唯一進入前十強的中國企業。
匠人精神的傳承
在徐工,有着“傳幫帶”的企業傳統,更有着徐工工匠“重培養”的人文底蘊。學而不厭須有好的氛圍,誨人不倦須有好的師傅。在徐工,這兩點都有。正是因為這平凡崗位上許許多多昂首并肩、攀登與共的交彙耦合,才彙聚起徐工振興發展的不竭動力。
缪士超,徐工履帶吊唯一的江蘇省首席技師。2014年10月,以缪士超為帶頭人在結構分廠組建了首席技師工作室,該工作室以技術改進和員工培養為主方向,承接了各類創新創效項目的攻關研讨,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
但在工作室剛剛成立時,實訓基地内沒有焊接變位機,每次練習都必須臨時搭建放置架,“一練一搭”浪費材料不說,“一練一拆”更讓實訓基地一片狼藉,而最主要的問題還在于這種臨時練習台架既沒有支撐點,也無法調節,根本無法滿足學員們在焊接時的定角度練習。如此一來,學習效果自然不夠理想。
發現這一問題後,缪師傅專門查詢了市場上焊接變位機的種類和價位,但這些焊接變位機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功能不完善。面對這一現狀,他決定帶領大家自主設計。經過反複修改和驗證,自主設計的焊接變位機終于面世了。該焊接變位機不僅可以調整焊接高度,而且還可以對闆、管進行360°全方位旋轉,成了大家練習各類高難度焊接的“獨門武器”,被學員們尊稱為“怎麼點贊都不過分的大神器”。
“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陳剛是徐工事業部高精尖維修工,2003年參加工作,開始連接觸器都不認識,他上班主動請教師傅,下班書店自學。2008年技能大賽獲徐州市維修電工狀元,後來又得維修電工高級技師證,并先後被評為江蘇省“企業首席技師”、徐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維修電工狀元”、職業技術能手等。
“腦中繃緊一根弦,心中立下一個數,那就是争取10分鐘内到達故障現場,以最快速度恢複設備運轉!”作為安環設備部維修工段帶頭人,陳剛始終是在小跑中度過的。多年來,無論晚上還是節假日,隻要一個電話他就會風馳電掣趕來現場,同事們都稱他的電話是“救火專線”。
某一天晚上10點,一台新安裝的數控切割機突然出現故障,而切割工作台上還有三張待切割鋼闆,需要切割的工件是急等加工的參展件,别的切割機無法切割。故障就是命令!陳剛接到電話後30分鐘火速趕到。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陳剛硬是靠經驗摸索排查,終于使設備在淩晨3點恢複運行,工件在8點前完成切割進入下道工序。“設備正常運轉就是使命,決不讓設備耽誤生産。”陳剛說。
近三年來,陳剛以“螞蟻啃骨頭”的執着與專注完成“降本”項目10餘項300多萬元,“八小”項目30餘項節約200餘萬元,制定并實施2台電磁吊改造方案,參與8台油箱項目焊接機器人技術改造,解決設備瓶頸問題20餘次。陳剛說:“作為徐工人,我始終堅信一根火柴再亮也隻有豆大的光。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點燃一堆火柴,則會熊熊燃燒!”
勇敢的突圍
1989年徐工集團組建以來,秉承“擔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價值觀,2012年實現年營業收入1000億元,海外收入突破23億美元,主要指标連續26年全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跻身全球工程機械行業5強。
1992年,王民和他的團隊第一次參加慕尼黑工程機械展覽會。“當年我們的技術人員到德國利勃海爾取經時,詢問是否可以拍照,德國人回答,你用攝像機全錄下來都可以,反正你們再怎麼學也做不到”。王民仍清晰記得當年的窘境。
但在2006年上海工程機械展覽會上,王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眼光。“利勃海爾的高層在參觀完徐工的展區後說,我在中國找到了真正的對手。2009年,德國慕尼黑展覽會對準備參會的徐工技術人員集體拒簽”。王民感到,中國企業讓競争對手感受到了自己的重量。
“在我們衆多的出口大單中,出口委内瑞拉的一單就是7.5億美元、共計6000多台,是全球行業第一大單。”王民說。在快速成長和轉型崛起的進程中,徐工已不介意跨國公司的态度和眼光。從1989年成立時3.5億元的規模,到2003年締造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家百億元級企業,再到營業收入跨上千億元台階,徐工集團腳步铿锵,堅定笃行。
“如果少了固執堅守的人,少了能夠耐得住寂寞、耐得住競争壓力的制造者,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就做不起來。”王民說,當前環境變化讓很多人容易浮躁,看哪個産業好、哪個掙錢都去幹哪個,就會把精力和資金分散,那樣永遠也成不了世界級的企業,成不了受人尊敬的企業。
近年來,在世界經濟艱難複蘇的過程中,工程機械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徐工主要經營指标繼續保持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越是行業低迷,越要加大改革力度,苦練内功,鉚足勁兒地幹。
實力源于創新。突破核心零部件技術實現内部全面保供,截至2018年,徐工集團3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7次獲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軍工産品獲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累計獲國家授權專利3426項,其中發明專利283項;獲軟件著作權76項。就是在行業持續的低谷當中,徐工仍然堅持研發費占銷售收入比重5%以上的強大創新投入不動搖。
“大型起重機之所以能吊裝起巨大的重物,離不開它身後的砝碼,對于一個國家更是如此,砝碼的輕重取決于自身的重量,制造什麼和怎麼制造,決定着一個國家在世界的地位。徐工轉型的真正出路就是成為中國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國家砝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