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最新資訊
李毅中:科技創新推動生産力躍升 帶動産業變革

【信息時間:2024-09-04  訪問次數:291  】【我要打印】【關閉】

2024年9月2日,正值中國工業報社成立44周年的重要日子,由中國工業報社組織召開了“2024尋找中國新質生産力标杆專題研讨會”活動。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發表題為《科技創新推動生産力躍升帶動産業變革》的講話。

李毅中表示,要用科技創新豐富拓展生産力三要素産生質變躍升;要用科技創新帶動産業變革,全面把握、加強重點環節。

用科技創新豐富拓展生産力三要素

新質生産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内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應推動三要素“優化組合、更新躍升”。

“要全面提升勞動者的職業素質,持續提高生産裝備、器具等勞動資料的水準,盡力提升勞動對象的種類、品質和效能。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使生産力三要素融合适配,形成新生産組合。”李毅中表示。

第一,要全面提升勞動者的職業素質。要重視戰略規劃人才和頂尖科技人才,形成高質量團隊,承擔基礎研究、創新開發重任。要重視應用型人才,掌握先進技能和新型器具,形成高技術高技能隊伍。針對存在的問題,如何培育、留住、吸引、聚集國内外高端人才,體制、機制和政策還需改進完善。

李毅中強調,面對現實,尤其要重視産業大軍素質水平的提高。全國就業人員7.4億,平均受教育年限10.93年,其中農民工2.98億,約占二、三産就業人員一半,存在結構性矛盾,仍需大力充實知識技能。新型勞動者應具備先進知識技能,運用數字化器具,成為新技能人才。不僅要深化教育改革,更要對在業人員再學習再培訓,尤其是信息技術技能。

第二,要持續提高生産裝備、器具等勞動資料的水準。新質生産力不僅需要高效低耗、精準安全實體形态的執行機具,更要重視互聯網、工業軟件以及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等非實體形态的智能工具,進而實現生産制造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應看到,智能制造是軟件、硬件的有機組合。智能網聯汽車是“車路網雲”一體化的結晶。

第三,要盡力提升勞動對象的種類、品質和效能。勞動對象是勞動者運用生産工具深度變革的客體。從自然界開采開發的資源能源更加廣泛多樣,條件愈加嚴苛。加工制造的次生資源又是下道産業的勞動對象,最終成為終端商品,創造積累了價值。如石油化工産業鍊增值數十倍。要提升效率收率、綠色低碳和品質品種。如煤礦、石油采收率,各類發動機效率,光伏轉化率等。數據作為生産力新要素新資源,是重要的勞動對象,感知、采集、加工、傳輸、儲存、利用、共享持續發展,數據産業快速崛起。

第四,現代科技和管理,使生産力三要素融合适配,形成新生産組合。生産現場“人機料法環”一體化升級版,推動形成新的生産方式和組織形态。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初步形成了8種形态,其中包含了适應新質生産力的生産關系的微觀表現。此外,宏觀方面的生産關系也要有相應變革,已納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體系中。

産業變革要全面把握、加強重點環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再次強調,科技創新要堅持四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

“科技創新帶動産業變革,要全面把握、加強重點環節。要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要多維度推進自主創新;要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産業化;要積極推進數字技術與工業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李毅中表示。

第一,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科學發現催生了技術進步、産業變革,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已達3.33萬億,但其中隻有2212億用于基礎研究僅占6.6%,2025年達到8%。對比發達國家差距較大,尤其要加大投入。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投入大、周期長、有風險,主要靠國家投資,國家科研機構、重點高校承擔重任。龍頭“鍊主企業”也應加入,做出貢獻。

第二,多維度推進自主創新。颠覆性技術、前沿技術,改變了時代、産業、市場及主導産品走向。開發難度更大、周期更長、數量更稀缺。大量科研成果屬于演進、變革、疊代漸進式發展,仍要高度重視應用技術、共性技術的研發,提升企業行業技術改造、技術進步。部門、地方組建了各類科技創新中心、産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仍需統籌協調,優化資源配置,形成梯次研發實體。企業是科技進步的主體,要加大投入壯大團隊,創造條件參與國家項目。面對嚴酷國際環境,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制度型開放,開展雙邊多邊交流合作,學習借鑒、相通互認。如RCEP與東盟貿易量兩位數增長。

第三,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産業化。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約35%,大量研發成果未能形成現實生産力。科技與經濟不斷融合,但“兩張皮”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應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産業優勢、市場優勢,推進“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研發隻有“用”才能進入市場,“用戶”帶來了實踐經驗和市場信息。應注重加強中試、驗證、計量、檢測等産業技術基礎,發展産業聯盟、科技中介等機構。

李毅中強調,科技金融帶動成果轉化,需做好金融、财政等各方支持。發揮好各類基金和專項信貸的支撐帶動作用,例如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集成電路基金、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等,撬動社會資本,注入科技成果産業化,形成新質生産力。

第四,積極推進數字技術與工業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兩類技術都是發展動力,都有各自的前沿技術。交互融合、變革發展、加速倍增、互不替代、并行不悖。數字化轉型着力點要深入到生産制造的核心部位。還有不少停留在表層和外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鮮有在工業制造的範例。應抓住生産要素指标,抓住工藝改進、智能控制、物理單元升級、設備運行等核心環節,深入應用AI,創造高效應用場景。

作者:餘娜

編輯:袁海霞

中國工業新聞網

上一條:2024年“江蘇省成果(專利)拍賣季”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專場活動成功舉辦
下一條:機遇大于挑戰 工程機械行業築底态勢明顯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