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到2029年,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體制機制基本建立——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三部門近日聯合印發《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提出到2029年,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體制機制基本建立。這标志着中國開啟新一輪以數據為中心的數字基礎設施布局。 明确發展願景與推進路徑 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是面向社會提供數據采集、彙聚、傳輸、加工、流通、利用、運營、安全服務的一類新型基礎設施。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在國家統籌下,由區域、行業、企業等各類數據基礎設施共同構成。 當前,我國數據基礎設施處于起步建設階段。《指引》描繪了“彙通海量數據、惠及千行百業、慧見數字未來”的願景,并明确了推進路徑。 2024—2026年,利用2—3年左右時間,圍繞重要行業領域和典型應用場景,開展數據基礎設施技術路線試點試驗,制定統一目錄标識、統一身份登記、統一接口要求的标準規範,完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頂層設計,明确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路線和實踐路徑。 2027—2028年,建成支撐數據規模化流通、互聯互通的數據基礎設施,數網、數算相關設施充分融合,基本形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規模化數據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實現全國大中型城市基本覆蓋。 到2029年,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主體結構,初步形成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基本格局,構建協同聯動、規模流通、高效利用、規範可信的數據流通利用體系,協同構築數據基礎設施技術和産業良好生态,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體制機制基本建立。 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表示,《指引》明确了國家數據基礎設施的總體架構和結構組成,同時也在頂層框架設計之下,留足了實踐探索的空間,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促進數據融合與智能化發展 在總體功能方面,《指引》明确,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圍繞打造可信流通、高效調度、高速互聯、安全可靠的體系化能力,持續賦能各行業數據融合與智能化發展。 在數據可信流通方面,國家數據基礎設施需要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賴的流通環境,便于人、物、平台、智能體等快速接入,在符合統一目錄标識、統一身份登記、統一接口要求的基礎上,實現數據在不同組織、行業之間安全有序流動,精準匹配數據供需關系。面向電子商務、金融支付、跨境物流、航運貿易、綠色低碳、氣象服務等典型場景,創新融合數據應用,同時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社會倫理、個人隐私保護等要求。 在數據高速傳輸方面,《指引》指出,高效彈性的傳輸網絡可為數字金融、智慧醫療、交通物流、大模型訓練和推理等核心場景數據傳輸流動提供高速穩定服務。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在高效彈性傳輸網絡的支撐下,能夠顯著提升數據交換性能,降低數據傳輸成本,為數據大規模共享流通提供高質量通道。 《指引》還明确了建設的重點方向。包括建設數據流通利用設施底座,建設數據高效供給體系,建設數據可信流通體系,建設數據便捷交付體系和建設行業數據應用體系。 推進6G網絡技術研發創新 在打造算力底座方面,《指引》提出,促進各類新增算力向國家樞紐節點集聚,強化樞紐節點國家算力高地定位。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監測調度平台。推進東中西部算力協同,加強新興網絡技術創新應用,促進東部中高時延業務向西部轉移。不斷壯大數算産業生态體系,助力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數字産業集群。推進算力與綠色電力融合,支持利用“源網荷儲”等新型電力系統模式。推動建設國家算力網基礎安全服務保障平台,打造一體化的安全保障服務能力。 在強化網絡支撐方面,《指引》提出,建設高速數據傳輸網,實現不同終端、平台、專網之間的數據高效彈性傳輸和互聯互通,解決數據傳輸能力不足、成本較高、難以互聯等問題。推動傳統網絡設施優化升級,有序推進5G網絡向5G-A升級演進,全面推進6G網絡技術研發創新。 《指引》提出,在推動技術設施化過程中,要注重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雙重作用,堅持自上而下布局、自下而上探索雙向協同,鼓勵大膽創新,支持先行先試,加快技術收斂,推動技術規模化部署、系統化應用,為構建高速互聯、高效調度、開放普惠、安全可靠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奠定堅實基礎。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将加強統籌協調,持續在政策、技術、标準、人才等方面做好組織保障,會同有關方面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抓好落實,共同推進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記者 徐佩玉) 人民日報海外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