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國發[2015]28号)和《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28号),工業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聯合制定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現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附件:《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
2016年12月8日
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産、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适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産方式。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國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必由之路,是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對于推動我國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我國制造業競争新優勢,實現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和《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編制本規劃。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緊孕育興起,與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形成曆史性交彙。智能制造在全球範圍内快速發展,已成為制造業重要發展趨勢,對産業發展和分工格局帶來深刻影響,推動形成新的生産方式、産業形态、商業模式。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不斷推出發展智能制造的新舉措,通過政府、行業組織、企業等協同推進,積極培育制造業未來競争優勢。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制造體系,但與先進國家相比,大而不強的問題突出。随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增長動能轉換等相互交織,長期以來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對于推進我國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構建新型制造體系,促進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實現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以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儀器儀表為代表的關鍵技術裝備取得積極進展;智能制造裝備和先進工藝在重點行業不斷普及,離散型行業制造裝備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業過程控制和制造執行系統全面普及,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大大提高;在典型行業不斷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複制推廣的智能制造新模式,為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目前我國制造業尚處于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數字化并存,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發展不平衡的階段。發展智能制造面臨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裝備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準/軟件/網絡/信息安全基礎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成熟度不高,系統整體解決方案供給能力不足,缺乏國際性的行業巨頭企業和跨界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等突出問題。相對工業發達國家,推動我國制造業智能轉型,環境更為複雜,形勢更為嚴峻,任務更加艱巨。我們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立足國情、着眼長遠,加強統籌謀劃,積極應對挑戰,抓住全球制造業分工調整和我國智能制造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引導企業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落實《中國制造2025》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将發展智能制造作為長期堅持的戰略任務,分類分層指導,分行業、分步驟持續推進,“十三五”期間同步實施數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範引領,以構建新型制造體系為目标,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為重要抓手,着力提升關鍵技術裝備安全可控能力,着力增強基礎支撐能力,着力提升集成應用水平,着力探索培育新模式,着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為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打造我國制造業競争新優勢、建設制造強國奠定紮實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以需求為導向,激發企業推進智能制造的内生動力。發揮政府在規劃布局、政策引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形成公平市場競争的發展環境。 堅持創新驅動、開放合作。建立健全創新體系,推進産學研用協同創新,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加強智能制造技術、裝備與模式的創新突破。堅持互利共赢,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在标準制定、人才培養、知識産權等方面國際交流合作。 堅持統籌規劃、系統推進。統籌整合優勢資源,加強頂層設計,調動各方積極性,協調推進。針對制造業薄弱與關鍵環節,系統部署關鍵技術裝備創新、試點示範、标準化、工業互聯網建設等系列舉措,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堅持遵循規律、分類施策。立足國情,準确把握智能制造的發展規律,因勢利導,引導行業循序漸進推進智能化。針對不同地區、行業、企業發展基礎、階段和水平差異,加強分類施策、分層指導,加快推動傳統行業改造、重點領域升級、制造業轉型。 2025年前,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産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産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2020年的具體目标: ——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實現突破。研發一批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具備較強的競争力,國内市場滿足率超過50%。突破一批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核心支撐軟件國内市場滿足率超過30%。 ——發展基礎明顯增強。智能制造标準體系基本完善,制(修)訂智能制造标準200項以上,面向制造業的工業互聯網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統初步建立。 ——智能制造生态體系初步形成。培育4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具有較強競争力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智能制造人才隊伍基本建立。 ——重點領域發展成效顯著。制造業重點領域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7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50%,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普及率超過20%,運營成本、産品研制周期和産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 聚焦感知、控制、決策、執行等核心關鍵環節,推進産學研用聯合創新,攻克關鍵技術裝備,提高質量和可靠性。面向《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推進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核心支撐軟件、工業互聯網等系統集成應用,以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裝備制造商與用戶聯合的模式,集成開發一批重大成套裝備,推進工程應用和産業化。推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裝備(産品)中的融合應用,促進智能網聯汽車、服務機器人等産品研發、設計和産業化。
(二)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創新 圍繞感知、控制、決策和執行等智能功能的實現,針對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智能産品、重大成套裝備、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的開發和應用,突破先進感知與測量、高精度運動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與仿真、工業互聯網安全等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智能制造相關的核心支撐軟件,布局和積累一批核心知識産權,為實現制造裝備和制造過程的智能化提供技術支撐。
(三)建設智能制造标準體系 依據國家智能制造标準體系建設指南,圍繞互聯互通和多維度協同等瓶頸,開展基礎共性标準、關鍵技術标準、行業應用标準研究,搭建标準試驗驗證平台(系統),開展全過程試驗驗證。加快标準制(修)訂,在制造業各個領域全面推廣。成立國家智能制造标準化協調推進組、總體組和專家咨詢組,形成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充分利用現有多部門協調、多标委會協作的工作機制,形成合力,凝聚國内外标準化資源,紮實構建滿足産業發展需求、先進适用的智能制造标準體系。
(四)構築工業互聯網基礎 研發新型工業網絡設備與系統,構建工業互聯網試驗驗證平台和标識解析系統。推動制造企業開展工廠内網絡升級改造。鼓勵電信運營商改良工廠外網絡,開展工業雲和大數據平台建設。研發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軟硬件産品,搭建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統與試驗驗證平台,建立健全工業互聯網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檢查和信息共享機制。
(五)加大智能制造試點示範推廣力度 在基礎條件好和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行業,選擇骨幹企業,圍繞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批量定制、遠程運維服務、工業雲平台、衆包衆創等方面,開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試點示範,形成有效的經驗和模式。圍繞設計、研發、生産、物流、服務等全生命周期,遴選智能制造标杆企業,在相關行業進行移植、推廣。
(六)推動重點領域智能轉型 圍繞《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加快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的集成應用,促進制造工藝仿真優化、數字化控制、狀态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适應控制。加快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鍊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促進集團管控、設計與制造、産供銷一體、業務和财務銜接等關鍵環節集成。針對傳統制造業關鍵工序自動化、數字化改造需求,推廣應用數字化技術、系統集成技術、智能制造裝備,提高設計、制造、工藝、管理水平,努力提升發展層次,邁向中高端。加強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推動産業間綠色循環鍊接,提升重點制造技術綠色化水平。
(七)促進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 引導有基礎、有條件的中小企業推進生産線自動化改造,開展管理信息化和數字化升級試點應用。建立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中小企業推進自動化、信息化的發展機制,提升中小企業智能化水平。整合和利用現有制造資源,建設雲制造平台和服務平台,在線提供關鍵工業軟件及各類模型庫和制造能力外包服務,服務中小企業智能化發展。
(八)培育智能制造生态體系 面向企業智能制造發展需求,推動裝備、自動化、軟件、信息技術等不同領域企業緊密合作、協同創新,推動産業鍊各環節企業分工協作、共同發展,逐步形成以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為核心、各領域領先企業聯合推進、一大批定位于細分領域的“專精特”企業深度參與的智能制造發展生态體系。加快培育一批有行業、專業特色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大力發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集團;做優做強一批傳感器、智能儀表、控制系統、伺服裝置、工業軟件等“專精特”配套企業。
(九)推進區域智能制造協同發展 打造智能制造裝備産業集聚區。積極推動以産業鍊為紐帶、資源要素集聚的智能制造裝備産業集群建設,完善産業鍊協作配套體系。加強規劃引導,提升信息網絡、公共服務平台等基礎設施水平,促進産業集聚區規範有序發展。 促進區域智能制造差異化發展。結合《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實施指南》,緊密依靠本區域智能制造發展基礎,聚焦重點。大力推進制造業發展水平較好的地區率先實現優勢産業智能轉型,積極促進制造業欠發達地區結合實際,加快制造業自動化、數字化改造,逐步向智能化發展。 加強區域智能制造資源協同。搭建基于互聯網的制造資源協同平台,不斷完善體系架構和運行規則,加快區域間創新資源、設計能力、生産能力和服務能力的集成和對接,推進制造過程各環節和全價值鍊的并行組織和協同優化,實現區域優勢資源互補和資源優化配置。 (十)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隊伍 構建多層次人才隊伍。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突出職業精神培育。加強智能制造人才培訓,培養一批能夠突破智能制造關鍵技術、帶動制造業智能轉型的高層次領軍人才,一批既擅長制造企業管理又熟悉信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一批能夠開展智能制造技術開發、技術改進、業務指導的專業技術人才,一批門類齊全、技藝精湛、愛崗敬業的高技能人才。 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教育培訓模式,促進企業和院校成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雙主體”。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院所、企業建設智能制造實訓基地,培養滿足智能制造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持高校開展智能制造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建立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預測和信息服務平台。 發揮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作用,有效統籌中央、地方和其他社會資源,協調解決智能制造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形成資源共享、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發揮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作用,為把握技術發展方向提供咨詢建議。加強規劃與其他專項、工程有機銜接。 (二)完善創新體系 在智能制造領域研究建立若幹制造業創新中心,建立市場化的創新方向選擇機制和鼓勵創新的風險分擔、利益共享機制,解決技術研究與産業化應用的鴻溝。圍繞重點領域智能制造發展需求,建設重大科學研究和實驗設施。支持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增強為行業服務能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強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創新。 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對智能制造予以支持。按照深化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要求,統籌支持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完善和落實支持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推進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工作。落實稅收優惠政策,企業購置并實際使用的重大技術裝備符合規定條件的,可按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企業為生産國家支持發展的重大技術裝備或産品,确有必要進口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可按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有關規定,享受進口稅收優惠。 發揮國家财政投入的引導作用,吸引企業、社會資本,建立智能制造多元化投融資體系。鼓勵建立按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各類智能制造發展基金,鼓勵社會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投向智能制造領域。搭建政銀企合作平台,研究建立産融對接新模式,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創新産品和服務方式。依托重點工程項目,推動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完善承保理賠機制。支持裝備制造企業擴大直接融資,發展應收賬款融資,降低企業财務成本。 (五)發揮行業組織作用 發揮行業協會熟悉行業、貼近企業優勢,推廣先進管理模式,加強行業自律,防止無序和惡性競争。各相關行業協會要指導企業深化改革、苦練内功,抓好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及時反映企業訴求,反饋政策落實情況,積極宣傳和幫助企業用足用好各項政策。鼓勵行業協會、産業聯盟提升服務行業發展的能力,引導企業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在智能制造标準制定、知識産權等方面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支持國内外企業及行業組織間開展智能制造技術交流與合作,做到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鼓勵跨國公司、國外機構等在華設立智能制造研發機構、人才培訓中心,建設智能制造示範工廠。鼓勵國内企業參與國際并購、參股國外先進的研發制造企業。 五、組織實施 規劃是指導未來5年智能制造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聯合印發的《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明确的重點任務是規劃的核心内容。工業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負責規劃的組織實施,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及時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推動各項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建立規劃實施動态評估機制,适時對目标和任務進行必要的調整。 各地工業和信息化、财政主管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抓緊制定與規劃相銜接的實施方案,落實相關配套政策,做好信息反饋工作。相關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要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協同推動本規劃的貫徹落實。 | ||||||||||||||||
|